为世界粮食安全注入中国智慧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在第45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我们定下更广阔的世界。一幅严峻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地区冲突、极端天气、经济冲击等诸多危机相互关联。全球粮食安全持续恶化,数亿人仍在饥饿中挣扎。如何解决饥饿挑战,确保“人人有饭吃”,是关系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它用世界不到9%的土地生产出世界近四分之一的粮食,成功解决了超过14亿人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贡献者。在此基础上,中国关注全球粮食安全挑战。近年来持续向有关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危机。还积极分享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提供资金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实施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以实际行动在世界粮食安全版图上书写中国的热点故事。中国的贡献来自于责任爸爸凝聚共识。粮食安全是全球发展倡议八个主要合作领域之一。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活动中与国际社会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引领多边主义旗帜,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全球食品工业和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健全性,并避免“执行”饥饿造成的贸易障碍。从《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农渔业合作南京共识》到《减少粮食损失国际会议济南倡议》,一系列合作文件凝聚了国际社会从“单兵作战”走向“协同作战”的共识,共同筑坝应对粮食危机。中国的贡献就体现在授人以鱼的理念上。中国不仅向有迫切需要的国家提供粮食援助,还致力于通过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南非、卢旺达,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已成为当地人民的“财富草”、“幸福草”。小蘑菇为许多希望逃生的家庭提供了贫困。在布隆迪田间,中国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民一起工作。他们通过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7种最适合当地土地和农村种植的新型水稻,实现年均增产2.85万吨,增收1425万美元。它不仅丰富了无数家庭的谷仓,也让当地的一个技术团体“坚不可摧”。中国的这一贡献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 2021年9月起,中国将为发展中国家举办300多期农业技术培训班,涵盖从生物技术到粮食产后管理的全链条,使近150个国家的数千名政策制定者和农业技术人员受益。同时,通过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中国分享了多项实用知识成果通过“云学校”等数字化平台,向全球传播《粮食节粮减损标准体系》、《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内容。这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发展经验的真诚分享,帮助更多国家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快。中国的实践深刻证明,粮食安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资供应,更是一个涉及能力建设、技术合作、经验分享的系统工程。它超越了传统的单向援助模式,着力探索一条以发展促安全、以合作求共赢的道路。这背后是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未来的坚定承诺。世界粮食安全最终取决于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志NA的努力必将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保护我们的“世界粮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希望以发展为导向的发展和坚定的合作精神能够汇聚成更强大的力量,推动世界早日实现“零饥饿”目标,让每个人都享有免于饥饿的权利,共享温饱和发展的尊严。新华社记者
【责任编辑:刘维嘉】